EN

业务相关咨询电话:

临床检测:400-605-6655
科研服务:400-706-6615
司法服务:400-900-2616
测序仪器:400-096-6988

前台电话:+86-755-36307888

传真:+86-755-36307273
客服邮箱:info@genomics.cn
媒体联络:media@genomics.cn
地址: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云华路9号华大时空中心(518085)

   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及时播报华大科研、教育、产业等方面的相关资讯

首页 华大集团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范广益:海洋领域的研究,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类

范广益:海洋领域的研究,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类

发布日期:2024/10/24

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,从北极到南极,华大联合国内外跨学科团队进行前沿探索。四极贯穿科研的背后,是华大人不畏艰险、勇攀高峰精神的体现。

近两年来,青岛华大研究团队在四极科研领域取得重要成果,包括南极磷虾基因组研究(2023年3月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)、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(2024年9月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)等。

本期“登峰者说”主题采访,我们邀请到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范广益,讲述其在海洋研究与华大四极科研背后的故事。

微信图片_20241024153217.png


中国的学者在全球性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个突破

问:2024年9月4日,华大联合国内外机构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,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。可否请您介绍该研究取得的重点突破及其未来影响?

范广益:2015年,国际组织TARA Ocean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个全球海洋微生物的专辑研究成果,从那之后到今年的长达九年的时间里,CNS主刊上只发过4篇全球性的海洋微生物组学研究成果,而且那些科研论文都没有中国的作者。而我们这一次发表的文章,相当于是中国的学者在全球性海洋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个突破。

我们构建了超4.31万个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和24.58亿个基因序列的海洋微生物组,包含从南极到北极、从近海到深远海、从表层海洋到万米超深渊等多样化的海洋生境。此外,我们也基于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进行三个热点方向的应用示范,包括鉴定出新型CRISPR-Cas9基因编辑系统、找到新型抗菌肽、挖掘海洋源PET塑料降解酶。

我们的数据库在2024年9月5日正式公布,到目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,在国家基因库的下载量近30万。这样高的下载量,意味着该数据库为全球的生命科学研究、工业应用和生物医药开发等多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。


大生物方面也做了不少的研究

问:能否谈谈您和团队在四极科研领域已有的研究发现?

范广益:除了关注于微生物研究,我们在大生物方面也做了不少的研究,包括深渊钩虾、深海珊瑚、南极磷虾等。比如说南极磷虾,它是南极圈生态链中最关键的物种,它的基因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、渔业资源和生物医药价值。同时,它的基因组是当时动物中最大的,对基因组组装技术手段的要求非常高,这也是项目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事情。


95%的时间都处在非常难过的阶段

问:您认为“登峰精神”在四极科研工作中,有着怎样的体现?

范广益:首先登峰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,会遇到很多的困难,也许有95%的时间都处在非常难过的阶段,只有5%的时间处在你自己很兴奋的一个状态。华大登山队在珠峰顶上待了2个小时,但他们筹备了半年以上的时间。我们做科研,其实也是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埋头设计项目或郁闷地处理问题,最终也只有5%的时间,研究结果出来了,很兴奋,兴奋一段时间又进入到下一个纠结郁闷的状态,像越过一座一座的山峰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。

所以,登峰的精神就是不断地去挑战自我,不断地去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压力和自我的心理状态。因为途中有很多的时候你可能就想歇一会儿,半途而废就不想上去了。


生命科学的研究永无止境,当前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

问:自然山体的攀登可以“登峰造极”,那么科学上可能“登峰造极”吗?为什么?

范广益:科学上不能实现。比如说我们做生物研究,现在我们对生命体了解了多少?我认为刚刚开始。就拿我们人类来说,算是被研究得最透彻的。我们现在大部分聚焦在基因,但基因序列只占了全基因组的很少一部分,还有很多的序列是我们不知道有什么功能的,此外,人体的发育、衰老、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等等都是远远没有研究明白的。

而人还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的一个物种,地球上存在生命有35亿年,智人的存在历史放在其中只是一个小点。所以我们目前对于生命的认知,也只有这么一小点,也就是说,生命科学的研究永无止境,当前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而已,这是我个人的看法。


不管我们做什么研究方向,都是要围绕“基因科技造福人类”的使命

问:如果说有一种“华大精神”,您认为它的内核是什么?

范广益:华大精神的最大体现,就是提供了一个很宏大的目标,驱使这一帮人前赴后继地为之奋斗。

汪老师清晰地指定了一个方向,不管我们做什么研究方向,都是要围绕“基因科技造福人类”的使命。这个目标很明确,所以即便我们在做海洋领域的研究,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造福人类,包括服务人类的生活、工业生产和人类健康。


华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读、写、存,还有后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场景

问:目前,华大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了“读、写、存”工具全贯穿、自主可控,这在中国或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里意味着什么?

范广益:华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读、写、存,还有后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场景。新的技术、新的仪器设备开发出来以后,我们研究院各个方向的科学研究能够享受前沿技术所带来的红利,解决一些以前由于技术局限性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,并且各个研究方向都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,而这些应用场景能够反过来继续为我们的产品迭代提供建议。这个产学研的模式,是别的机构可能想复制都复制不了的。


在项目里遇到困难,是科研工作者的福分

问:您认为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?

范广益:其实不是说最重要的品质,而是有一些品质是必须要具备的。比如说,做科研不能一遇见困难就撤退。我经常会和大家说,在项目里遇到困难,是科研工作者的福分。如果你做的项目非常顺利就完成了,那是没有价值的项目。但如果你遇到一个科学问题,你能把它解决了,这才能体现出你的价值和这个项目的价值。


每天心里就想着我们要对得起这个名字

问:您认为青岛华大能够取得系列发展成果的原因是什么?

范广益: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定调,就是目标的设置。比如“基因科技造福人类”,就是汪老师给华大定的调。我们刚来青岛华大的时候只有20个人,但园区门口贴着很宏大的名字——华大基因北方中心。我当时心想这是哪来的勇气,人、钱、资源什么都没有,怎么称得上“北方中心”?但我们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,每天心里就想着我们要对得起这个名字。

庆幸的是,现在我们真的把这里建成了华大集团的北方中心,建成了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、首个时空组学交付中心、全球最大通量基因测序仪研发生产基地。


“我在华大一个月学习的生物信息学,相当于在学校里学了三年的知识”

问:在人才培养方面,您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分享?

范广益:华大一贯的培养模式是“以项目带人才”,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让他们通过项目实践掌握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技能。

目前,青岛华大园区有600多人,从2017年起招聘的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的硕士生、博士生。他们加入华大之后,前期的适应性培训我们会比较严厉,从他们以往学习的实验到生物学分析都会有非常系统的培训。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同学评价说,“我在华大一个月学习的生物信息学,相当于在学校里学了三年的知识”。

而对于华大与高校联合培养的学生,我一直提倡的是希望大家在华大学习实践期间,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,以后不管是继续学习深造、到学校培育人才,还是去企业工作,都能够为这个行业拓展更多的方向,把生物学、基因科技推广到各个领域。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