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业务相关咨询电话:

临床检测:400-605-6655
科研服务:400-706-6615
司法服务:400-900-2616
测序仪器:400-096-6988

前台电话:+86-755-36307888

传真:+86-755-36307273
客服邮箱:info@genomics.cn
媒体联络:media@genomics.cn
地址: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云华路9号华大时空中心(518085)

   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及时播报华大科研、教育、产业等方面的相关资讯

首页 华大集团 新闻中心 集团动态 刷新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,70岁汪建如何做到?

刷新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,70岁汪建如何做到?

发布日期:2024/05/24

2024年5月21日,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、董事长汪建,带领华大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,刷新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!

其实早在2010年,汪建就已从南坡登顶珠峰。而70岁再度挑战,并非一个“鲁莽”的决定。经过前期科学的训练与部署,并以生理、生化、分子等数据为支持,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前提下,汪建完成了这次“极限挑战”。

阶段一:科学筹备

2022年8月,68岁的汪建曾率队驰援日喀则进行新冠抗疫,期间,他去往北坡的珠峰大本营。2023年8月,正好时隔一年,他开始将“70岁再次挑战珠峰”的想法提上日程。

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,要从日常通勤抓起。平时工作,汪建会在背包中放置总重量达20多公斤的铁块和水,从家中走到华大时空中心。到达时空中心大楼后,他也不会乘坐电梯,而是选择负重爬上位于9楼的卡座。

周末,汪建会尽可能抽出时间与计划攀登珠峰的队员们一起登山、一起进行体能训练,一天下来,净爬升可达2000米。七娘山、梅沙尖、梧桐山......深圳的一些山头留下汪建和队员的足迹,且在登山途中,他还会带头捡拾塑料垃圾,清洁山野,践行公益。就算在外出差,登山训练也不会因此中断,他会选择当地的山头,继续攀登。

 2023.12.6 梅沙尖拉练.png
2023.12.6 梅沙尖拉练


2023.11.12 梧桐山攀登训练,汪建下山途中捡拾垃圾.png
2023.11.12 梧桐山攀登训练,汪建下山途中捡拾垃圾

平日忙碌的工作,让汪建无法频繁地去往高原做适应性训练。没有条件,就创造条件!在时空中心,他会利用华大智造的低压氧舱让身体适应高原低压、低氧的环境,通过调节氧气含量,模拟不同海拔。

他还会在氧舱中使用器械,辅助缩短高原的适应周期,而在其中的停留时间,也能让他更了解自己对缺氧的耐力情况。

2023.9.17 汪建于低压氧舱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.png 

2023.9.17 汪建于低压氧舱进行高原适应性训练

此外,汪建还会不定期抽空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,了解身体在最大强度运动时,每分钟所能摄取和利用的最大氧气量。

其中,心肺功能运动试验(CPET)是此类测试的代表,测试时,汪建会在跑步机或脚踏车上进行递增负荷运动,并同时测量呼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,直至达到最大摄氧量,以此了解身体的总体机能。同时,汪建也会在运动中一并检测心率、血氧、脑电、心电等生理指标。

2024.3.18 汪建于时空中心健身房进行体能测试.png

2024.3.18 汪建于时空中心健身房进行体能测试

这一系列“见缝插针”的科学训练与指标检测,帮助忙碌的汪建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升了身体综合机能,并在低海拔地区实现对高海拔环境的“预演”,让身体提前得到了适应。


阶段二:在地适应与冲顶

第一阶段的训练告一段落后,2024年4月10日,汪建结束在日本的工作后,直接从日本飞往了川藏线的起点——云南大理。

从大理开始,汪建和队员们沿着 219 和 318 国道驶向拉萨,再到日喀则。4月19日,历时9天,一行人从约900米的高度上升到了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。缓缓的上升过程,让身体逐渐适应了海拔的变化。

2024.4.13 219国道途径垭口,汪建下车进行适应性训练.png 

2024.4.13 219国道途径垭口,汪建下车进行适应性训练

到达大本营后,汪建和队员们开始了攀登前的正式拉练。适应性训练与专项训练有所不同,更多是为了让身体能够与环境适应。团队从5200米的大本营,拉练到6000、7000多米,然后再折返,通过这种反复从高到低、从低到高的过程,让身体适应氧气含量的变化。

拉练持续了近半个月,结束后,汪建与团队一起下撤,回到了更低海拔的日喀则,进行最后的调整。

5月11日,汪建和队员们共同回到珠峰大本营,正式向冲顶珠峰发起挑战!历经10日,5月21上午10时28分,汪建成功登顶世界之巅,刷新了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!

汪建成功登顶珠峰.jpg

汪建带队成功登顶珠峰

从深圳,到大理、到拉萨、到日喀则、到大本营、再到珠峰之巅,从0海拔到8848,汪建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身体不适。通过科学的训练与指标监测,他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70岁高龄完成了登顶珠峰的“极限挑战”。


科研导向,极限探索

这种勇攀高峰、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,在汪建身上得到了具象化。除了登顶珠峰,他还曾下潜至全球海域最深处“挑战者深渊”,去往地球南、北极区,成为中国首位抵达地球四极开展研究工作的科学家。单以爬山论,这些年,他还攀登过海拔5025米的四姑娘山、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、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、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等多座山峰,并与团队一起完成相关科研数据的收集工作。

对于带着科研目标的“极限挑战”,汪建经常提的一句话是,“没有职位,只有岗位,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那一道岗的职责,项目就能成功。”

在登山过程中,为了顺利完成“助力构建高原人体健康生命大模型”的科研目标,获得基因组、蛋白组、代谢组、影像组及细胞组等多组学数据,汪建会高度配合团队的需要。在高原上,无论是需要他早起、做台阶测试,还是皮肤采样等,他都会积极配合。同行科研人员蒋晓森补充了一个细节:“有时我们甚至会搞到凌晨一两点钟,而汪老师也会等我们做完,把我们送上车后,才回帐篷里休息。”

Baidu
map